關于中國涂料過去20多年的產業增長奇跡,一種相當流行的解釋是,中國涂料產業實施了“比較優勢戰略”,充分地發揮了自己的“比較優勢”,即廉價的勞動力和原材料資源等傳統的比較優勢。
如果仔細觀察或可發現,當代中國涂料產業的情勢,可謂成也比較優勢,敗也比較優勢。產業結構、產品結構之嚴重失衡,似亦導源于比較優勢戰略。在這千萬噸涂料銷量中,其收入的90%卻來自于內銷,而其中外資涂料巨頭企業卻占據了中國將近45%的油漆涂料市場,而且幾乎壟斷了高檔產品市場,特別是工業涂料領域,更是讓國內企業難以抗衡。
近年來,世界涂料巨頭還攜雄厚的資金、成熟的技術、強大的品牌影響力及先進的管理等新的競爭優勢,到處在中國擴張圈地,穩穩占據著中國市場,國內的本土涂料企業被受到排擠,利潤空間不斷受到壓縮,現已是步履維艱。可以說,今天,恐怕到了對比較優勢戰略進行徹底反思的時候了。
靜態的、傳統的比較優勢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可能成為劣勢。其中,“中國涂料之鄉”的順德就是如此。
1978年,借改革開放的春風,順德涂料實現了從“桑基魚塘”向“涂料王國”的華麗轉身,其中就得益于“原材料的低成本、人力資源的低成本、土地的低成本、環境污染的低成本”等諸多的比較優勢。然而,昔日順德政府官員制定并構成了一套系統的比較優勢戰略,而在此戰略指引下,順德涂料產業那種帶有“野蠻” 的痕跡也已成為了過去。比較30年前的順德,現在,一個更加完善的市場已經形成。全球涂料網了解到近年來隨著土地、水、電、人力資源成本的不斷高漲,致使現在的順德涂料產業發展逐步出現了瓶頸。由此導致了順德涂料不斷加快產業轉移步伐,經過長達幾年之后,終于初見成效。
其實,不僅是順德涂料,全國其他地區的涂料企業也同樣如此。近年來,涂料企業特別是中小涂企面對要素成本上升、利潤空間壓縮等嚴峻挑戰。許多企業的經營成本增加、管理費用加大、用工成本不斷提高、生產要素價格持續高漲、用工壓力增加,中小企業融資難度進一步加大,再加上行業自身的產業結構、自主創新和人才短缺等主要矛盾沒有根本解決。這些突出問題和矛盾都給當下的涂料業的健康發展帶來了制約。
當然,這其中也有政府政策的影響。從國家戰略來看,推行比較優勢戰略能使勞動力充分就業。而隨著經濟增長,勞動力逐漸變得相對稀缺,工資水平則可以不斷提高,從經濟的增長中不斷受益。
因此,比較優勢戰略可以實現公平與效率的統一。“要使整個社會中的每個企業在做技術和產業選擇時都能夠對比較優勢作出正確的反應,就需要有一個能夠反映生產要素相對稀缺性的要素價格結構。“而”要素相對稀缺性在要素價格結構上的準確反映,必然是市場競爭的結果,任何人為的干預和計劃機制都做不到這一點。”權威人士指出,日本和亞洲四小龍的比較優勢戰略之所以比較成功,就是因為它們“實行的是市場經濟”。政策結論是十分清楚的:就比較優勢戰略的實施而言,“政府的作用首先在維護市場的競爭性和規則性。”
但從目前涂料企業所面臨的壓力來看,無論是原材料價格的上漲還是人力成本的上升,都凸顯的是產業發展是建立在傳統的比較優勢基礎之上的。過去涂料企業依賴傳統的比較優勢,逐步實現了資本積累,但隨著時代的變遷,過去的傳統比較優勢卻逐漸被技術、資本、品牌、管理等新的競爭優勢所取代,而本土涂料企業由于沒有在存在著“比較優勢”期間,打下基礎實現技術、資本、品牌等新競爭優勢,因此反而到現在越發出現發展瓶頸。因此,該到了我們重新審視昔日的涂料產業傳統比較優勢的時候了。